為了能夠更準確地確定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,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索新的觀測技術。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根據渾天說製造了渾儀,經過歷代觀測者多番改進,一直到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徹底改變渾儀的結構,創製了簡儀。
簡儀由古代渾儀簡化而來,在簡儀誕生之前,這類古代天文觀測儀器經歷了一系列演變。
簡儀的發展
自西漢製造出銅渾天儀以後,歷代都有人改進、完善它。東漢中期,為了便於用渾儀觀測太陽的位置,天文學家傅安、賈逵於永元十五年(103年)制出名為“太史黃道銅儀”的渾儀。此後,隨著觀測內容擴大,渾儀上的圓環也在不斷增加,到唐宋時一個渾儀上甚至有十幾個圓環。同時這也導致了它在構造上存在兩大缺點:一是裝配複雜,眾多環圈中心都相重合,裝配起來難免產生中心差,二是環圈交錯,彼此遮掩,給觀測帶來不便。從北宋開始,逐漸出現了簡化渾儀的趨勢。北宋的沈括創製了新型渾儀——取消白道環,縮小某些部件的橫截面積,以及透過調整黃道、赤道及地平諸環的位置,把它們做成扁平圓環,以減少對視線的遮擋。元代郭守敬設計製造的簡儀與沈括簡化渾儀的工作相呼應,只是他的簡化更為徹底。他把經度、緯度、黃道這三個最重要的環分開安裝,把其餘環道統統從渾儀上去掉,另外打造了11個專門儀器。如此一來,這個簡化渾儀的精度得到大大提高,而且操作簡便。
簡儀的結構
簡儀主要由一架赤道經緯儀和一架地平經緯儀組成。它的上部有四道圈,構成赤道經緯儀,由上至下,依次是定極環、四游環、赤道環和百刻環。位於頂部的是定極環,用以校正儀器的極軸指向。定極環下麵是四游環,用來測定天體的去極度。利用四游環和赤道環以及附屬的界衡,可以測定天體的入宿度。(天體距北極的度數,稱"去極度";天體與二十八宿中某個宿的距星的度數,稱"入宿度"。在古代,去極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體位置的最主要數據。)簡儀的下部有兩道圈,組成地平經緯儀。豎直的由東向西轉動的是立運環,當旋轉窺衡(窺管)瞄準日月星辰時,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高度。平卧在下麵的是陰緯環(地平圈),用以測量天體的方位角。(原先的渾儀只能測天體在中天時的地平高度,無法用來測量天體的方位角和處於其他位置的地平高度。)此外,它的底座上開有水平溝,並裝有一隻正方案,用以校準儀器的水平和朝向。
除了簡化的結構,簡儀還有兩項為人稱道的創新設計。
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郭守敬在窺衡上添加了十字絲,用以精確對準天體。這個設計至今還在絕大多數天文望遠鏡尋星鏡上應用,而且還被推廣應用到狙擊步槍瞄準鏡上。
在簡儀的結構中,赤道環可以在固定的百刻環上轉動,試想一個扁平的大銅圈在緊挨著的另外一個扁平大銅圈上旋轉,那麼滑動摩擦的阻力就會很大,旋轉起來必然費勁。郭守敬在“百刻環內廣面卧施圓軸四,使赤道環旋轉無澀滯之患”,即在兩環之間平放四個圓筒形的短銅棒,讓兩個接觸面之間,由原來的滑動摩擦改變為滾動摩擦,旋轉起來非常靈便。它可以說是近代滾球軸承和滾筒軸承的祖先。郭守敬發明和應用的軸承,比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達·芬奇設計滾筒軸承大約要早兩個世紀。
簡儀的貢獻
利用簡儀和其他儀器,郭守敬取得了一系列天文成果。例如,他精確測得一年為365.2425日(該數據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了26秒);通過全天星表測定,測得恆星約2500顆;重新測定了黃道與赤道的交角……在這些實際觀測的基礎上,郭守敬和他的同事們於公元1280年修成了一部新的曆法——《授時歷》。
簡儀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,它比西方同類儀器早誕生三百多年,歐洲直到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。它作為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,被多次印在郵票上和宣傳畫上,傳播到了世界各地。
中國和丹麥聯合發行古代天文儀器特種郵票